日前,国内某卫视的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大火,明星爸爸的窘态、明星宝宝的萌态,以及爸爸与孩子相处的温馨时刻,都让观众忍俊不禁。《人民日报》近日也做出评论:“说到底,是因为节目中体现的浓浓亲情让人心存暖意,也点燃了人们心中回归家庭的渴求。”而节目播出几期后,也引发诸多思考。 1.爸爸去哪儿了 “‘宝宝群’里有全班26个家长,但只有四个爸爸,而且他们在群里长期沉默寡言,妈妈们都想将他们踢出群了。” 随着《爸爸去哪儿》节目热播,掀起了新一轮关于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所起作用的探讨。不少媒体走上街头采访发现,父亲缺席子女成长教育的问题似乎比想象的更加严重。 有媒体表示,在对60位年轻父亲的调查中发现,46位爸爸坦言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,占总数的近80%;2位表示在妻子上班实在抽不出时间的情况下仅参加过一次家长会;而剩下的12位爸爸虽然认为谁方便就谁参加,但主动要求前往的寥寥无几。因此,不少学校老师反映,如今的家长会更像“妈妈会”。 接受采访的爸爸们大多表示,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是以妈妈为主,自己只是起到辅助作用。而这个“辅助作用”通常体现在下班回家后陪孩子玩一会儿、周末偶尔带孩子去公园、当车夫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等。 爸爸们认为,自己缺席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因为工作忙、没时间;也有不少父亲表示,我国自古就是“男主外女主内”,教育孩子其实是“主内”项目;还有的父亲认为,与子女太亲近可能有损自己“严父”的形象,不利于日后的管教。 “父亲缺席子女教育,既有传统‘男主外女主内’的思想的影响,但更应当引起关注的是,对于年轻父亲,也可能是缺乏耐心和责任心的体现。”专家表示,不少年轻爸爸在刚刚做父亲时表现兴奋,对孩子爱不释手,但是时间一长,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又嫌烦嫌吵,出现高兴时候逗一逗,不高兴时丢一边的情况,需要引起重视。 2.爸多陪孩子更有才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实验,结果显示,经常与爸爸相处的孩子(如读书给他们听、与他们一起外出等),比其他同辈聪明并容易跻身高于爸爸的社会阶层。可见爸爸的陪伴有助于为子女培养更高的才能。 教育专家表示,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,因为父亲在教育内容、教育方式、生活习惯的培养上都与母亲有着很大的区别。 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,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更明确、更实际,要求更严格,方法更有针对性,更有利孩子的发展。有研究显示: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。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,数学成绩佳,相比之下,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,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,更擅长和人交往。 事实上,父爱对宝宝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,还涉及体格、情感、性格等方面。父亲对孩子的爱、关心、照顾、情绪的感染,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,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,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。 在孩子的成长中,男孩子能模仿、学习父亲男子汉的“阳刚之气”,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。如果男孩子缺乏“父爱”或与父亲相处过少,容易导致“女性化”倾向。对女孩而言,她们通过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识别,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,掌握性别角色标准。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,与父亲接触少的宝宝,体重、身高、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,并普遍存在焦虑、多动、有依赖性等表现,被专家称为“缺乏父爱综合征”。 研究还发现,在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家庭中,爸爸对2~3岁大的孩子语言方面的发展和学习有着比妈妈更明显的作用。因此,“父亲参与子女教育要从小开始,不能总想着小孩子不懂事,等长大了教育的时候再融入。” 3.兑现父爱更需要质量 尽管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,但不得不承认,在不少家庭中,爸爸与子女已经疏远了。“与妈妈更亲近”、“找妈妈不要爸爸”成为不少爸爸的烦恼。如何把孩子“抢”回来?专家认为,“打闹”接近,情感认同,出游等方法可以帮爸爸走近孩子。 “‘打闹’实际上是一种游戏,能让与爸爸有些‘生分’的孩子迅速放松下来,在玩闹中与爸爸消除隔阂。”教育人士提醒,融入小孩子游戏的方式也有助于让平时“端着架子”的父亲们迅速放低身段,调整好与孩子的关系。 此外,做个好爸爸,还需要父亲们主动抽出时间,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中来,从细微处学习照顾子女的日常起居。当然,作为与母亲教育不同的另一方,注重对孩子品质的磨练,特别是在孩子关键人格的形成期培养孩子坚强、自立、又富有勇气的良好品质,应当是在爸爸们头脑中绷紧的弦。 而在与“小鬼”们的沟通交流中,“爸爸团”还需要严格规避小朋友不喜欢的严厉、不搞笑。现代好父亲需要幽默感和亲和力,幽默的爸爸带出的孩子也比较聪明,应变能力强。 作为父亲,还应当意识到“陪伴”和“陪同”的区别。在教育专家看来,不少父亲在所谓“陪伴”子女过程中实际上是一心两用甚至一心多用。“一边看孩子,一边玩手机;或一边看孩子,一边看电视,说到底,爸爸只是在那里‘看’着孩子,并没有真正起到交流互动的作用。” 为此,专家提出“高品质陪伴”的概念,提醒父亲们陪伴既关乎时间也关乎质量,要全身心投入的跟孩子交流。“眼里只有孩子,这样的陪伴哪怕只有半小时,都是珍贵有效的。 来源:中国水运报 |